41-國立臺灣大學
本屆研討會資訊
舉辦日期 : 2020年9月3日(星期四)及9月4日(星期五)
舉辦地點 : 臺大集思會議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會議名稱 : 第17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41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2020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
官方網站 : http://site.etop.org.tw/2020POWER
本屆主題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
籌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影音專區
籌辦委員
大會榮譽主席 | 陳銘憲 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羅有綱 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理事長 盧展南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 劉志文 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召集人 楊偉甫 台電公司董事長 劉文雄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
|
大會主席 | 陳耀銘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 |
大會副主席 | 卓明遠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 | |
顧問團 | 鄧人豪、蘇俊連、許振廷 | |
諮詢委員會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王建敏、朱家齊、吳元康、吳再益、吳財福、吳健銘、吳進忠、吳翹安、李宗璘、李偉仁、周至如、林求忠、林法正、林長華、林英宏、林國棟、林常平、林勝泉、邱煌仁、洪穎怡、高青山、張文恭、張正清、張宏展、張育銘、張忠良、張建中、張簡樂仁、梁從主、莫清賢、郭政謙、陳一坤、陳良瑞、陳建富、陳昭榮、陳展鵠、陳財榮、陳斌魁、曾銘傑、華志強、黃世杰、黃怡碩、黃明熙、楊文隆、楊念哲、楊金石、楊振通、楊聰賢、葉勝年、趙貴祥、劉承宗、潘晴財、蔡明祺、蔡慶龍、鄧人豪、鄭金龍、鄭智航、鄭朝彬、盧展南、蕭勝任、賴木生、賴炎生、謝世傑、謝冠群、謝耀慶、蘇俊連 | |
審查委員會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席:邱煌仁 副主席:李清然、郭政謙、黃明熙 審查委員:王金墩、古碧源、白凱仁、朱家齊、江茂欽、吳有基、李坤彥、李宗璘、李嘉猷、侯中權、洪穎怡、唐聖億、陳一通、陳良瑞、陳昭榮、陳偉倫、陳景然、陳鴻祺、黃世杰、黃昭明、楊宏澤、廖益弘、趙貴祥、劉宇晨、劉邦榮、蔡孟伸、謝宏毅、謝耀慶、羅國原 |
|
籌備團隊 | 議程委員會 | 陳耀銘 |
論文委員會 | 邱煌仁、李坤彥、陳偉倫、黃明熙、郭政謙、李清然 | |
展覽委員會 | 劉志文、陳耀銘 | |
成果發表組 | 陳景然 | |
資訊宣傳組 | 黃仁宏、金藝璘 | |
接待組 | 唐丞譽 | |
場地組 | 楊士進 | |
財務組 | 陳景然、賴淑文、葉香君、曾怡靜 |
協辦單位
大同大學、中山大學、中正大學、中原大學、台灣大學、台灣電力公司、正修科技大學、成功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健行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義守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科技部工程科技推展中心、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彰化師範大學、交通大學、中興大學
贊助單位
科技部電力工程學門、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品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瀚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明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昌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緯電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帝模軟體科技有限公司、鎰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議程手冊封面

序文
【一】
本屆「電力工程與電力電子研討會」主題為「電力電子技術與電網強健」,並搭配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搭建起產、官、學、研技術交流平台,讓大家齊聚一堂,並探討電力電子未來研發趨勢,共同為促進我國再生能源發展及電網穩定進一份心力。電力工程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之一,政府配合國際趨勢與我國當前現況,藉由電業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修正,營造適合再生能源發展環境,同時也提供我國電力工程產業發展的機會。未來應善加利用我國推動能源轉型過程所形成的電力產業發展優勢,積極研發電力電子相關應用,結合學術研發與產業實務,創造我國具國際競爭力的相關核心產業。這也是蔡總統宣示政府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策重要之所在。
為達成能源轉型及產業升級的目標,政府當持續努力,確保供電穩定無虞。目前電力備轉容量率皆可維持在 10%以上,當可供應各種產業及經濟活動的持續發展。展望我國未來 2025 年再生能源 27GW 併網需求,針對再生能源間歇性特性及高占比對電力網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惟有積極創新技術及思維,結合政府資源與民間參與,才可克服未來不同挑戰。
欣見本次眾多學者、專家撰稿並參與本次盛會,展現產、官、學、研提升我國電力電子技術及促進產業多元應用的參與熱忱。值此優先防疫期間,感謝全國民眾共同配合努力,大家才得以面對面參與本次實體研討會,這也是全民共同努力成果。相信透過這場研討會必定能更了解電網強健重要性,並對電力產業提升有所助益。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沈榮津
中華民國109年09月
【二】
首先謹代表國立臺灣大學歡迎各位參加「第 17 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 41 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與「2020 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本校極為榮幸主辦國內電力工程領域年度三大盛會。今年度的研討會主題為「電力電子技術與電網強健性」,共同探討新世代電力電子及電力與能源科技之研發與應用趨勢,內容涵蓋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及電機機械等相關主題領域,總計約有四百多篇論文,而科技部電力學門則安排多項計畫成果發表。本屆會議特別邀請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羅有綱理事長,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盧展南理事長,台電電力公司楊偉甫董事長,工業技術研究院劉文雄院長、及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召集人劉志文教授擔任榮譽主席;同時也邀請香港大學許樹源教授、台灣電力公司張忠良副總經理,對於電力電子和電力調度主題進行特邀演講。此外,必須特別感謝本校陳耀銘教授統整與協助整個研討會的規劃。
本次會議除進行論文成果發表之口頭報告及海報展示外,主辦單位亦規劃電力電子產學論壇及電力與能源產學論壇,期許透過這些討論,能加速國內電力電子與智慧電網的發展。此外,我們衷心感謝諸多廠商的熱心贊助,展示最新開發的產品,藉由產學研的交流,除能提供與會人士新知與新技術外,也希望擬具具體研究方向,共創雙贏新契機。
研討會籌備期間,承蒙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工業技術研究院、台灣電力公司及其他單位的鼎力贊助與指導,在大家的支持與協助之下,研討會方能順利如期舉行。衷心感謝所有審查論文的專家學者、論文作者及參與的貴賓們的參與與付出,同時對承辦單位本校電機系所有教師、同仁及同學的熱心參與,致上十二萬分之謝意。最後敬祝各位與會先進,乘興而來,滿載而歸,大會圓滿成功。
陳銘憲 謹識
中華民國109年9月
【三】
回首 2002 年,彼時因電力電子研究方興未艾,為凸顯兩個專業領域各自的特色,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自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分離出來,並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辦第 1 屆會議。經過了十餘年,由於科技與政策法規的日新月異,例如:高功率高速半導體元件、高性能轉換器架構與控制、再生能源、分散式電源、智慧電網、電業自由化…等,電力電子與電力工程之間的鏈結愈顯緊密,結合兩者的應用也開創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與商機。基於此,在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諸位產學研先進的戮力奔走與協調之下,2019 年再度聯合舉辦兩個研討會,同框演出的還有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該次三合一會議之空前盛況,已經證明其為目前國內電力電子、電力與能源工程最具規模、最高專業的產官學研技術交流平台。晚學何其有幸躬逢其時,親眼見證兩個研討會因為相知而分開各自努力、又因為相惜而團圓共同成長,興奮之餘,更多的是如履薄冰的責任感。感謝諸位先進們的指導與支持,第 17 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第 41 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 2020 年度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的三合一會議將在國立台灣大學盛大開演。本年度的研討會主題為「電力電子技術與電網強健」,目前已收到近 450 篇的論文投稿,參加人數超過 750 人,除了口頭與海報發表論文之外,另還安排 2 場大會特邀演講、4場產學論壇,並有 18 家廠商展示最新電力電子與電力系統產品,會議內容精彩可期。主辦單位非常榮幸能夠邀請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參與晚宴,沈副院長熟稔且關心經濟事務與能源政策,有了沈副院長的加持與來自國內外產學研諸位專家、長官們的真知灼見,本次研討會必定能讓所有參與者收穫滿滿。
許多國外研討會由於新冠疫情尚未平緩之故而取消,期待本年度三合一會議將會和台灣的優異防疫表現一樣,讓全世界都可以看見台灣在電力電子、電力與能源領域的技術水準!祝福各位與會者平安、健康。 感謝主辦單位以此平台匯集專家學者的強大能量及智慧,並透過典範獎、產業傑出貢獻獎、學界傑出貢獻獎、優秀論文獎等獎項,鼓勵優秀人才繼續在電力產業發光發熱,很榮幸代表工研院參與此次研討會,一起為電力穩定、永續環境努力,在此預祝大會順利圓滿成功。
羅有綱 謹識
中華民國109年9月
【四】
高功率電力電子及資通訊整合應用技術,有助高度彈性與韌性的智慧電網之建立。我們非常高興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今年第二次與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的年度研討會及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合辦。三個會議的合併舉行形成了一個多元進步的台灣電力年會,使研討會探討的內容更加廣泛多元,並強化了產業界的參與,促進產學合作,為電力界年度盛事。提高自主能源占比的能源政策下,再生能源具減碳及分散性電源的優勢,但其發電間歇變動不免對區域或整體電網運轉造成影響。而因應再生能源併網運轉問題的策略不外乎,精進電力系統供需預測及電源調度技術,制定及落實符合安全運轉需求的併聯技術規範,及積極開發電力系統供給與需求面的彈性資源,降低再生能源擾動對系統的影響。這些議題均有賴電力界專家學者,結合產業及政府官員共同討論,為維持國內電力供電穩定而努力。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今年表彰了陳謨星教授及張標盛前處長,在電力工程教育及電網安全運轉上,畢生的卓越貢獻。由協會、能源局及台電公司所推薦的協會典範獎得主,潘晴財教授、蘇金勝主任及黃清松處長,在教育、政策推動及電網建設工作上,盡心盡力,堪為同業典範,為後輩學習楷模。
感謝臺灣大學電機系陳耀銘教授及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籌辦本次大會。謹代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謝謝大家的參與。冀望每年的電力研討會能持續匯集眾人智慧,齊心協力為台灣電力供應的穩定及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敬祝 大會圓滿成功。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
盧展南 謹識
中華民國109年09月
【五】
今年由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共同主辦第 17 屆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 41 屆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是國內電力產官學研界首度整合年度電力學界最大研討會平台,活動內容甚是精彩可期。此平台的目的在於提供電力工程相關之最新論著、研究成果與技術應用的討論平台,並經由產、官、學、研之相互交流與溝通,共同探討新世代電力與能源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趨勢,以深耕我國電力與能源教育及提升國內電力相關技術能力。特別感謝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羅有綱理事長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盧展南理事長,與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許源浴教授、陳耀銘教授、Katherine Kim 教授、陳景然教授與諸多教授先進與賴淑文小姐、曾怡靜小姐等諸多同仁,鼎力承辦本年度學門成果發表會。並感謝科技部電力學門莊慶安先生及陳志龍先生與葉香君小姐等之協助。因您們無私貢獻,使得學門成果發表會籌備工作進行異常順利,在此特申謝忱。
最後,敬祝各位與會嘉賓健康愉快及研討會與成果發表會圓滿成功。
劉志文 謹識
中華民國109年9月
【六】
電力工程研討會今年已邁入第 41 屆,本次研討會與「第 17 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及「2020 科技部電力學門成果發表會」合併舉行,是國內電力產官學界最大之研討會平台,精彩可期。此平台提供電力工程相關之最新論著、研究成果與技術應用,論文質量及涵蓋領域在全國各先進學者及專家之熱心支持與各界相關單位之協助下,績效斐然。經由產、官、學之相互交流與溝通,共同探討新世代電力與能源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趨勢,以深耕我國電力與能源教育及提升國內電力相關技術能力,對於培育國內電力人才、促進電力工程進步及提升電力產業升級功不可沒。台電公司為配合政府推動能源轉型,除持續建置陸域風場與太陽光電廠,也積極的投入了彰化離岸風場的建置。此外,為了提供大量再生能源併網,台電公司也針對離岸風力及太陽光電進行加強電力網工程。為了確保再生能源加入後,電網仍然能夠持續強健穩定,並且縮短事故造成的停電時間以及讓全民對家庭用電情形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台電公司布建智慧電網、儲能設備,並更換家庭用戶電表為低壓智慧電表,從電源、輸、配電到用戶端,台電公司都積極的投入相關研究及建設。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電力電子技術與電網強健性」,範圍涵蓋電業自由化、再生能源、分散式電源、發電系統工程、智慧電網、儲能系統、微型電網、輸配電系統工程、先進讀表系統、需量反應、智慧家庭及節能減碳等議題,恰好也是台電公司目前面臨的挑戰,可以提供台電公司電網規劃及營運的寶貴資訊。
本屆電力工程研討會在盧理事長展南及主辦單位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及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全體工作同仁的努力、科技部的指導,以及各協辦單位的鼎力相助,並蒙各界先進踴躍參與,始有今日研討會的盛況,在此表達由衷的敬佩與感謝。最後,敬祝大會圓滿成功。
楊偉甫 謹識
中華民國109年8月
【七】
「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電力工程研討會」是國內最具專業性的電力電子及電力與能源科技研討會,41 年來見證了台灣電力產業的演變與成長,經由產、官、學、研之相互交流與溝通,共同探討新世代電力與能源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趨勢,以匯聚學者、專家的角度提出電力創新之專業觀點與倡議,在我國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扮演關鍵角色。今年更首次將科技部工程司電力學門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與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三者合而為一,名義上雖然由國立中山大學、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及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主辦,實際上則由國立中山大學和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運籌帷幄,並且兼負執行工作,追求理想止於至善的承擔與勇氣,更遠遠超乎往常!
台灣政府已在 2025 年訂下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 20%,將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納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目標建立自主綠色產業鏈,期許發展為亞太綠能中心,其發展過程必須具備五大關鍵。第一:掌握國際趨勢,在全球發展在生能源的潮流下,台灣不能置身事外,可借鏡歐美日等各國以多元方式,扶植再生能源產業提升競爭力的做法,務實推動。第二:凝聚共識,必須人民、政府、產業 3 個角色相互合作,缺一不可。第三、延續性的再生能源政策,眼光放長放遠,做好短、中、長期藍圖,才能讓台灣走在對的道路上。第四、勇於克服再生能源供電間歇性的技術挑戰,透過強韌的電網系統、快速反應的電力機組與儲能技術等方法來因應,積極找出解方。第五:攜手產學研建立完整綠色能源生態鏈,當中涵蓋學術研究、產業應用、技術研發等,才能茁壯再生能源競爭力。
今天舉行的「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電力工程研討會」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轉型的重要交流平台,透過專家學者的集思廣益,在催生台灣能源轉型的五大關鍵中發揮重要影響力。工研院擘畫 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綠活、永續環境應用領域的發展,其中在永續環境中,積極發展綠能科技為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而努力,於台南沙崙打造智慧綠能科學城-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加速綠能技術產業化,此外也積極推動「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推動人才培育。
能源轉型需要新的思維與技術創新,輔以整合性的電力資源規劃及能源管理人才等資源,才能確保台灣穩定供電與永續成長。感謝主辦單位長期以此平台匯集專家學者的強大能量及智慧,共同為台灣產業發展貢獻心力,在此預祝大會順利圓滿成功,台灣經濟社會欣欣向榮、永續發展。
劉文雄
中華民國109年9月
活動剪影




特邀演講人

.jpg)
9/3電力與能源產學論壇

1.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 技術發展委員會 吳進忠召集人
2.台泥集團 能元科技 薛人禎總經理
3.正崴集團 森崴能源 胡惠森總經理
4.台灣電力公司 籃宏偉前副總經理
5.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 林法正講座教授
6.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 張簡樂仁教授







電力與能源論壇結論及建議
今年「第十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及第四十一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邀請產學及用戶代表舉行「台電系統供電裕度燈號探討論壇」。會中成功大學張簡樂仁教授、中央大學林法正講座教授、台電前副總經理籃宏偉及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森崴能源總經理胡惠森等代表,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技術發展與產業互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吳進忠博士對談,並提出四大建言。供電燈號所呈現的備轉容量準備是為了因應機組事故後,系統仍能維持穩定運轉。全系統備轉容量規劃,除考量因應大型機組N-2外,需保留一定的備轉容量,並確保機組事故發生後,仍可於電力市場採購滿足運轉需求之輔助服務量。台電統計2008-2019年間系統運轉實績,99.9%因機組事故及破管所減少之發電量低於1800MW。依此長期運轉實績統計結果,與會人士認為高於2800MW(綠燈)的供電裕度,可於兩部大型機組同時跳機後,補足缺口,並保有一部中型機組的備轉裕度。
今年的論壇對台灣供電裕度準備提出四大建言,首先是因應未來再生能源與電動車併網,必須配置多元且充裕各項備轉容量(輔助服務),以有效抑低其可能之影響,確保系統供電安全與穩定。
其次,電業主管機構應以機組跳機機率與運轉實績,訂定供電燈號以確保低負載及尖峰用電時,有足夠及適當的備轉容量,避免以尖峰用電百分比為依據,造成備轉容量可能供需失調之現象。供電燈號的實施不但要維持供電可靠度,也應符合成本效益。
第三,供電裕度燈號應揭露隔天系統較緊的時段,以連結民眾節能措施,及鼓勵用電戶參與需量反應或輔助服務市場。最後,配合能源轉型、再生能源併網進程及系統變化,應建立滾動檢討合理的備轉容量機制,以確保供電穩定。
9/4產學論壇
.jpg)
1.台灣電力公司 系統規劃處 劉運鴻處長
2.沃旭能源 李俊誼經理
3.達德能源 張嘉文總監
4.台灣電力公司 配電處 陳銘樹處長
5.大同大學電機系 陳斌魁教授
6.國立中正大學電機系 吳元康教授
7.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所 黃永福副組長

.jpg)






【教育典範獎】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 潘晴財 榮譽講座教授
2001 ~ 迄今 | 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常務理事 |
2000 ~ 2002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 |
1995 ~ 1997 | 國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 |
1994 ~ 1997 |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主任 |
1993 ~ 1995 | 國科會醫學工程、控制工程及電力工程召集人 |
1989 ~ 1992 |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 |
1986 ~ 1989 | 國立清華大學電算中心主任 |
研究專長:
電力系統、電機控制、再生能源、電力電子、數值分析個人簡介:
潘教授於民國六十六年回清華電機系任教,從事電力系統、電力電子、電機控制與再生能源等方面教學、研究三十五年。在教學方面深受學生肯定,曾三次榮獲清華大學傑出教學獎,例如講授電路學之線上教學影片,已建置於清華大學開放性課程中,甚至有海峽對岸學生來信請教。對學生能多所鼓勵,勉勵其畢業後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迺今已有諸多傑出畢業系友任職台電公司、高科技公司及公、私立大專院校高階職位。在研究方面,潘教授積極從事電力、電機等領域創新研究,發表研討會及期刊論文四百多篇,獲得國內、外專利超過百件,因此亦三次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與特約研究人員獎的肯定,此外亦曾獲東元科技獎及有庠科技講座肯定。
除了教學與研究外,潘教授任職清大期間,亦曾擔任過電機系所主管、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電算中心主任及圖書館館長。於擔任電機系主任時,協同理學院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林永隆所長,共同努力籌設並獲得學校支持,以因應國際潮流及國內產業發展趨勢,將原分別隸屬理學院與工學院之兩系,擴充成電機資訊學院,對後續學院發展與人才培育奠定良好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潘教授於民國 78 年至 81 年間,曾借調教育部擔任電算中心主任,當時國家財政較富裕充實,潘教授很感恩當時毛高文部長和長官們的鼎力支持,和中心全體同事們的共同努力,克服電信法規的限制(以當時電信法,同時租用從北到南的網路幹線是不被允許的),建設完成我國第一條高速網路,即台灣學術網路,並與資策會大力推動資訊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台灣的資訊工業後來得以蓬勃發展,當時教育部、科技部的大力投入資源培育人才,亦是幕後的大功臣!

【社會典範獎】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蘇金勝 主任
2017 ~ 2019 | 經濟部能源局主任秘書 |
2009 ~ 2017 |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 |
2004 ~ 2009 | 經濟部能源局電力組組長 |
個人簡介:
蘇金勝主任1982年畢業於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台科大)電機系,並於1993年畢業於美國懐俄明大學國際研究碩士,知識領域包括電機工程、能源經濟、國際地緣政經等,加上40餘年工作歷練,在電力及能源法規面、行政面、管理面均有與時俱進的經驗。蘇金勝主任職業生涯歷經中油、台電、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經濟部能源局及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等職務歷練,擔任工作包括技工、工程師、秘書、科長、視導、副組長、組長、主任秘書、參事、主任等,涉及領域涵括電力工程、節能管理、電業管理、能源技術研發、再生能源及綜合性業務等,期間負責推動許多新立法規制度,如路燈照明設計規定(節約路燈用電並提高道路照明品質)、儲冰空調推廣措施(移轉空調尖峰用電於離峰)、汽電共生實施辦法(工業熱源整合熱電產出)、電業設備查驗(減少停電事故及工安)、開放民營電廠方案(紓緩缺電危機及促進競爭)、電力供應可靠方案(與歐美同基準)、用戶用電安全方案(減少用電安全事故及火災)、綠能產業旭升計畫(推動PV及LED等兆元綠能產業)、陽光屋頂百萬座及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千架海陸風力發電機計畫及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離岸風力推廣計畫(由示範至區塊開發分階段推動),均以創新作法達成重要成果。
在擔任電力組組長期間、成功解決多項歷史陳案,如協調電機技師公會與電氣承裝業公會有關百瓩以下六樓以上設計簽證工作權爭議,訂定共識版的認定標準;也將高壓用電設設備檢驗之燙手山芋納入正軌,建立國際間及國內業者及台電公司均可接受之檢驗認證制度;在規劃電價調整方案時納入多元考量並推動節電電費折扣優惠措施,成功逆轉家庭部門用電持續成長趨勢。在擔任能技組組長期間,建立各類再生能源推動目標及作法,尤其大力仕動太陽光電及離岸風力,履履打破外界認為不可能的看法,不但務實推進且持續提高挑戰目標。為有效推動及解決問題,協調成立計畫推動辦公室,建立與業者溝通平台、與台電及業者之併聯技術平台及與地方政府之業務聯繫平台,並輔導地方地府設立推動公室負責登記及推廣業務。由於上位政策目標明確且在執行面建立橫向協調及由下往上解決問題模式,相關困難終能獲致圓滿解決,相關計畫也都成功落實推動。
蘇金勝主任 歷任公職均在電力及能源領域,本著理工領域所受訓練實事求是的精神,誠實面對問題,務實解決問題,及落實發展目標。親身參與電業自由化及能源轉型等重要能源政策及改革,以務實的精神,一步一脚印,相信路走對了,堅持下去,終能一步步地看到進步及成果。

【產業典範獎】
台灣電力公司輸變電工程處 黃清松 處長
2019.06 ~ 迄今 | 台電輸變電工程處處長 |
2018.02 ~ 2019.05 | 台電中區施工處處長 |
2017.07 ~ 2018.01 | 台電花東供電區營運處處長 |
2015.12 ~ 2017.06 | 台電供電處副處長 |
2012.05 ~ 2015.11 | 台電北區施工處副處長 |
2011.03 ~ 2012.04 | 台電南區施工處副處長 |
研究專長:
輸電線路器材設備開發與規範準則訂定電力系統及軌道運輸系統的機電系統
個人簡介:
黃君於民國 72 年 6 月進入台電公司迄今,畢生致力於輸變電重要工程建設,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之各階段需求,數十年來參與各項重大電力建設,相關事蹟如下:
一、【參與科學園區供電規劃,滿足用戶需求】參與新竹科學園區及中部科學園區供電線路規劃及諸多大用戶電源線規劃設計,主動積極與用戶進行設備需求訪談,解決困難問題,滿足科學園區廠商供電需求,提升廠商競爭力,促進科技產業發展。
二、【積極推動鐵道供電線路,促進交通建設】積極規劃興建富岡~楊高線、苗栗~苗高線、黎明~中高線、烏日~日高線、北港~雲林雙分歧雲高線等高鐵供電線路,解決台灣高鐵中部 5 主要變電站用電需求;主導規劃玉里~鐵玉線、光復~鐵光線、枋山~枋寮一進一出鐵枋線、台東~大武一進一出鐵武線等「花東鐵路電氣化」及「南迴鐵路電氣化」之供電線路興建,促進鐵路全台電氣化進程,對交通建設貢獻顯著。
三、【推動重大電力建設,解決瓶頸突破困難】為林口電廠及通霄電廠更新計畫,主導林口~頂湖 345仟伏線、通霄~義和 345 仟伏線等新建電源線工程及通霄~峨眉 161 仟伏線容量擴增工程,突破種種困難使工程順利併網,充裕全台電源供應。
四、【遵循政府綠能政策,推動加強電網工程】督導台灣~澎湖海纜 161 仟伏線、離岸風電之彰光~彰濱線、中港~彰一線、彰一開閉所及太陽光電之臺南鹽田光電線路、高樹開閉所…等加強電力網工程,強化電網,確保再生能源業者能如期併網發電,促進國家能源轉型。
五、【落實品質管理制度,確保工程施工品質】督導轄屬輸變電工程,經上級機關公共工程施工查核皆獲甲等;另「林口~頂湖 345kV 電纜線路#41~#43、#56~頂湖 E/S 電纜終端土建暨附屬機電統包工程」榮獲公共工程委員會第 16 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殊榮、「高港~五甲~高雄 345 仟伏地下電纜線路附屬機電統包工程」榮獲經濟部第 6 屆公共工程優質獎(設施工程類品質優良獎)殊榮、「通霄~義和 345 仟伏#51~#56 鐵塔及延緊線工程」榮獲職安署第 12 屆金安獎殊榮。

【學界傑出貢獻獎】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 陳謨星 榮譽教授
41 年 |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 |
30 年 |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能源系統研究中心所長 |
研究專長:
電力、能源、電機、電子個人簡介:
1. 重大貢獻事蹟或發明
- 1975 年獲德州大學傑出教授傑出研究獎、獲美國愛迪生學會 EEI 第一屆電力工程教育獎
- 1978 年 IEEE Fellow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院士、中國工程師學會成就獎
- 1979 年 IEEE Centennial Medal Award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
- 1986 年 IEEE Spectrum 報導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為全美電力工程教育 Top 10
- 德州電機技師、Eta Kappa Nu、Tau Beta Pi、Sigma Xi 會員、其他榮譽教授、傑出研究等 20 項榮譽
- 發表 IEEE 論文 100 篇以上;受邀擔任世界各地電力公司及大學講座 51 次;研究計畫主持人 50 件
- 1960-1970 年代,國建會發起人,美南國建會創辦人,提供建言,促成政府成立工研院,科學園區
- 1970-1990 年代,由美引進臺灣汽電共生制度、擔任臺灣能源委員會委員、介紹美國能源新知、新技術予台電公司,提昇台電技術水準;訓練台電公司工程師數十名,多人已成為重要幹部
- 1970-2000 年代,培育臺灣博士、碩士留學生數十人,學成歸國之後,任教國內大學院校及工業界,為國育才,貢獻卓著
陳教授曾擔任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電機系教授、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長達 41 年。也擔任美國、台灣、南韓、南非、南美洲、中國大陸等 20 家以上電力公司顧問。陳教授也曾擔任台灣政府部門的能源局的諮詢委員,提供電力及能源的寶貴意見,對台灣的電力發展及能源規劃貢獻良多。
陳教授一生奉獻電力專業領域超過 60 年,不僅培育世界級的博士回台任職於各大專院校及工業界,貢獻台灣,亦將許多新知識、新技術介紹予台電公司,提升專業水準,也替台電培育許多中、高階幹部及工程師。陳教授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卻熱愛這塊土地,將其一生珍貴的手稿、圖書捐贈給台電公司,提升台電的專業水平。

【產業傑出貢獻獎】
台灣電力公司電力調度處 張標盛 前處長
經歷:
從任職 41 年的台電電力調度處退休個人簡介:
1. 民國 53 年畢業於台北工專五年制電機科;民國 65 年畢業於淡江大學電子計算機系;民國 67 年任職台電期間獲公司選派美國德州大學能源中心進修一年。
2. 任職台電電力調度處 41 年,歷任系統調度員、系統調度、電能管理系統(EMS)部門之股長、調度課長、中央調度監、副處長、處長退休。
3. 台電許多大事故都經歷,諸如 65 年 1 月 6 日台電系統全停電;民國 66 年賽洛瑪颱風災害,造成 151 座鐵塔損傷;民國 88 年 729 與 921 大停電(時任處長);7月 29 日 23 時 31 分台電系統發生中北部地區全停電至 7 月 30 日凌晨 2 時 21 分龍崎以北 161KV 以上各發(變)電所受電完畢。
4. 民國 88 年 921 大停電,幸賴當時擔任調度課長時,分別裝設在中港、高港超高壓及台北變電所,每 0.2 秒擷取系統頻率傳回中央調度為參考依據,台電系統分成三個系統派上用場,直至10 月 3 日 22 時 03 分系統執行合聯,台電系統終於合聯成一個系統運轉。
5. 民國 95 年退休後,放下台電工作,在家含飴弄孫至今。

優秀論文獎
論文名稱 | 作者 |
太陽能結合小波模糊類神經網路於市電故障及弱電網下改善低電壓穿越性能 | 談光雄 林法正 羅文洲 蕭果登 |
對稱諧振槽之 18kW 高功率密度雙向轉換器研製 | 游東穎 蔡立勛 黃仁宏 林景源 邱煌仁 |
步階式氣隙電感用於降壓轉換器之研製 | 劉宇晨 蔡孟錡 陳盈均 朱岑恩 |
3 kW 短弧氙燈電源系統之研製 | 崔道成 梁從主 曾偉菁 陳凱暉 李遠志 |
Evaluation of Dynamic Torqu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Phase DC-Excited Flux Switching Machine with Complementary Torque Characteristic | 游子慶 楊勝明 |
適應性步階迴歸控制利用智慧型速度暫態控制於同步磁阻馬達驅動系統 | 林法正 黃明熙 陳世剛 梁家輝 廖宸晧 |
直流微電網與移動式儲能電動車之互聯操控 | 周品宏 廖聰明 |
台灣輸電網路之智慧型雲端故障定位系統開發 | 陳哲維 賴棹沅 劉冠林 周廣凱 俞齊山 楊俊哲 林子喬 劉志文 |
具雙向功率潮流控制與複合式充電法之太陽能發電暨儲能系統 | 唐丞譽 陳芃孜 鄭家和 陳耀銘 |
Optimal Scheduling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Demand-side Management and PV Generation Smoothing | 楊宏澤 廖建棠 何松穎 鍾傑倫 |
空間自由定位充電之近無指向性無線電能傳輸研究 | 李嘉猷 羅國原 賴信安 于順鏞 |
Highly Efficient Envelope Tracking Modulato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簡子皓 蔡杰儒 熊珮妤 陳景然 |
利用分散式能源提升配電網運轉韌性 | 張友豪 盧展南 |
配電系統可靠度指標與韌性研究 | 林鈺霖 盧恆究 戴孜青 盧展南 劉志文 陳垚輝 阮銘峰 劉家誠 陳銘樹 |
Role of Pumped Hydro Storages in Optimal Scheduling of Future Taiwan Power Systems with Highly Penetrate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 廖清榮 蘇恆毅 劉建宏 朱家齊 李盛輝 洪穎怡 林堉仁 |
地下電纜接頭局部放電之差動量測研製 | 張建國 吳瑞南 李卓翰 黃冠榮 陳奕霖 |
涵括聯盟區塊鏈交易考量之電動車充放電排程規劃 | 黃世杰 陳柏融 蘇偉府 陳秉寬 |
非侵入式家電負載監測技術之開發及驗證 | 楊新全 黃秉偉 王金墩 蒲冠志 |
.jpg)
.jpg)